第(1/3)页
就算是网络新闻如今已经开始出现,但是依旧是由几大门户网站通过与传统媒体的合作,说白了就是将报纸和电视新闻的内容抄到门户网站上,相比传统媒体,就多了一个方便的查询检索功能,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想要查看的东西,以及历史记录十分方便存储,即后世十分流行的那句话,“互联网是有记忆的”。
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开启,却开始将媒介融合的进程推向了新的发展快车道,当互联网思维弥散渗透到舆论和传媒领域,曾作为虚拟空间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交融就更加紧密,“网络化的社会”成为被重新定义的流动空间。
互联网的本质是“联接”,机器与机器的连接导致互联网的诞生,而人与人的连接使得社会化媒体兴起。
人人都成为传播的主角,终端连接的升级推动了更为便捷的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到来。
互联网让舆论和舆情的表达有了更广阔的平台,部分用户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的意见最终会汇聚起来,形成强有力的舆论“意见气候”,互联网使得多样化、多观点、多立场、多来源的意见得以扩散,同时互联网也成为了舆论发酵的主要阵地,冲击着过去传统媒体占据舆论引导主阵地的格局。
随着互联网的演进和互联网技术的升级,传统的社会舆情,现在分出了两个“舆论场”,一个是传统媒体掌握的“权威舆论场”,这个舆论场的反应相对缓慢,信息相对真实,调查相对全面,解读相对官方;而另一个则是“草根舆论场”,草根舆论场是公众基于对自身利益和情感出发,对公共事务进行民意表达的舆论场。当突发事件或热点事件发生时,民间舆论场可以通过新闻评论、论坛社群等网络空间表达意见、这个舆论场的反应十分迅速,但信息相对片面,没有深入调查,解读相对偏颇,传递态度相对草率,更多流于情绪宣泄。
这一次关于查尔斯·切诺的死,非常典型地标志着草根舆论场在米国开始出现,并且开始引导权威舆论场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向。
新闻是属于眼球的,关注的眼球越多,新闻就越有“价值”,而这种“价值”,其实是两种舆论场都在争取,但草根舆论场的新闻一般都是个人发出的,他们对关注量很容易满足,往往不会刻意追求,但权威媒体则完全靠此生存,所以一旦由草根舆论场将话题发酵后,权威媒体必将跟进,力争控制舆论话语权。
这就是这次围绕查尔斯·切诺之死,各种信息逐渐披露带来的舆情的发展和反转的底层逻辑。
到目前为止,大家都还没有对新鲜事物意识到位,忽略了网络声音的力量,不管是玛格丽特,休伦和汤尼黄,还是特鲁尼,德诺和玛尔穆特,双方都还按照传统模式控制记者,控制传媒,并希望以此让舆论站在自己的那一边。
尤其是特鲁尼,靠着工会和报社拿捏资方已经是做老了的业务,只要舆论闹起来,哪怕是输了官司,一样可以让资方让步,主动提出“改善措施”。
第(1/3)页